划界与越界:元赋中的“正祀”“淫祀”叙述过甚文化内涵成都 男同
摘 要:元代的官方和民间祭祀步履靡然成风,但这一时期的祭礼文件却尽头脱落匮乏。而元赋在史乘、方志、宗教图书和俗文体之外,恰对国度正祀体系内、外的“正祀”“淫祀”多有载述和评詙。这些兼具文、史价值的贵府不但样貌了祭祀的类型、规制和仪程,继而揭示了元代祭祀在华夏旧制基础上融入了期间特色和场所元素,而且还反馈了时东谈主祭祀立场的差异。官方在祭祀立场上认敌为友,赋家看法却不竟然,尽管赞誉正祀和批驳淫祀的典型疑望姿态和划界意志某些进程上在元赋作品中得以保留和体现;但是在特定条款下,领有深固根基的正祀致使也难免遭逢赋家的非议,而之堂之堂的淫祀却常常会得到他们的申辩。元东谈主祭祀不雅念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诡秘地折射出权利与文化的破损和和谐,赋体文体讽谕与颂好意思的双重功能从中亦一望弘大。
关键词:元赋; “正祀”“淫祀”; 权利与文化; 讽谕与颂好意思
元代载祀不逾百年,不免给东谈主以国祚窄小、礼法始创的先入为主。史官雷同“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之论[1],又加深了后东谈主对其仪注多阙的印象[2]。加之蒙元礼法史料散佚严重[3],学界为数未几的探究相对重蒙古游牧礼俗而轻中土汉东谈主仪文[4]。其实较之前代,元代的祭祀并非“几无更张”[5],而是基于宋代轨制有所发展,不仅官方“谈释祷祠荐禳之盛”前代所未有[6],民间祭祀也分外积极。除却史乘、方志、宗教图书和俗文体,当朝文东谈主的赋作亦为元代祭祀文化的检视提供了一扇视窗。元赋在受到“祖骚宗汉”的创作理念、“变律为古”的考赋精神和“尊体辨体”的赋论想想之共同作用后[7],虽显现出“长于抒怀”“兼并诗文”的倾向[8],但全体上仍不失辞赋讽谕与颂好意思的本色,而元代祭祀文化的移变和祭祀不雅念的波动正可从义兼讽颂的元赋中得其大较。
元代祭祀结构概况
兴自朔漠、珍视拜天的蒙元入主华夏后,融会到“当行中国是。事之大者,首惟祭祀”[9]。其朴质自然的“国俗旧礼”进而掺入了儒家文化因素。元东谈主黄文仲《大都赋》形容元中期大都的宗教氛围谈:
又有西天比丘,传戒伏魔……出入清禁,莫之谁何……国粹崇化,四方景焉……复有降虵搏虎之技,援禽藏马之戏,驱鬼役神之术,闲扯说地之艺,皆能以盅东谈主之心,而荡东谈主之魂……谈流间南北之昔,释子杂藩汉之状。[10]
文中儒学的发荣生长、杂教的摄东谈主心魄、玄门的南北交涉以及释教的藩汉混杂,可谓是那时三教九流兼容并存生态的缩影。在此大氛围中的元代祭祀文化,总体也参杂着上述特质,仅仅一朝负担到正祀的模范和规模,元廷的立场和战略则又另当别论。世祖忽必烈《中统建元诏》倡言:“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11],爽朗奠定了以华夏文化为骨干之余又有一定民族因素的立异基调[12]。
当先是祭祀级别的离别。国祀品级之别早见于《周礼》,《春官宗伯·肆师》篇说肆师“立大祀,用财宝牲栓;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13]。其中大祀、次祀和小祀的区分明晰可见。隋朝《开皇礼》中三祀制的汲引[14],标志着《周礼》中的祭祀品级从不雅念付诸现实。洎唐迄宋,祭祀分级按捺确固,典礼顶用于体现品级的枢纽冉冉加多[15]。元代国度祀制骨子上与此叠加,除“郊(天帝后土)和庙(黄金家眷先人)两大项目”尊崇尽头[16],不可一概而论外,余则按规格上下大体可分为二等:第一级常祀神灵,递次又有亲诣(社稷、先农、宣圣)和摄行(岳镇海渎、风雨雷神)之分;第二级特祀神灵,又可细分红东谈主物神(武成王、古帝王、周公、忠臣烈士、元勋)和自然神(四山五岳)[17]。品级的区别主要呈示在祭祀对象、祭者身分、祭享礼节和频次上。
其次是正祀范围的界定。正祀的评判可上溯至《国语·鲁语上》,“展禽论祀”一段阐释了纳入祀典的取决模范[18],并排列了允称正祀的款式。对于祀典名单不载者,《礼记·曲礼下》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19] “淫祀”作为与“正祀”截然对立的意见初次产生。宋代以还,理学家欺诈理气、诚等意见重释儒家经典,提议了谨严之至的正祀不雅念[20]。元东谈主陈澔《礼记集说》承宋儒吕祖谦的不雅点云:“非所祭而祭之,如法不得祭,与失当祭而祭之者也。”又云:“淫,过也。以过事神,神弗享也,故无福。”[21]也即不遵祀典、分歧分寸地事神均视同淫祀,这毅然接近于官方口气[22]。元代管辖者尽管口头上立场明决,也不曾烧毁对民间信仰的干豫,但在现实操作层面,他们或因鞭长莫及,或因一时权宜,对淫祀和介于正祀、淫祀当中的私祀步履不无姑息听凭、禁而赓续的情况。
元代祭祀形态和轨制的赋体样貌
元代多种性质、头绪、类型的祭祀在同代赋中各有不同进程的展露。下文试通过史册与代表赋作的结合,以探求不同祭祀在元代的生计境况,并诠释元代典章轨制的新变。
(一)寰宇与宗庙祭祀
在中国帝制时期,郊庙堪比国度祭祀中的两大柱石,元代典祀中亦无地位出其右者。其中宗庙祭祀更为特殊,于公而言它象征帝位承袭和国度管辖的正当性;于私而言它又是帝室追缅先祖的家庙。元代宗庙祭祀始于中统年间[23]。李洧孙、黄文仲先后在大德二年(1298)[24]、至大二年(1309)傍边[25],献赋讴歌大都。二赋是彼时处于元代太庙发展过渡阶段——大都太庙时期的见证[26]。兹将波及片断并附于下:
左则大庙之崇,规遵重屋。制堂室之几筵,班先人之昭穆。右则慈闱之尊,功侔娲石。歌肃雍之章四,颂怡愉之载亿。既辨方而正位,亦列署而建官。[27](李洧孙《大都赋》)
于是东立太庙,昭孝顺焉。西建储宫,衍鸿庆焉……百官贡香,如帝亲举。祗见宗庙,俎豆钟饱读。弥天宝塔,浩不可数。普阅法藏,币帛金楮。[28](黄文仲《大都赋》)
两赋都突显了太庙在帝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中举足轻重的位置。对读史册可获悉,大都太庙四隅重屋的规模建制[29]、祷祀过程引入佛事的程式惯例[30],都在李、黄二赋中得到了印证。
同为国度祭祀重地的郊礼,史载元代皇帝躬谒“其(南郊)礼乃成于文宗”[31]。至顺三年(1332)十月,宁宗即位告祭南郊,未必游历大都的傅若金躬逢其盛,作《郊祀赋》记录胜况:
惟至顺壬申十月之吉,大臣既奉遗诏,祗嗣皇,承天命,率旧章……迺稽图书,陈禋祀,戒有司,饬行事……皇帝方以春秋更生,肆命重臣,摄行大典……礼言备,神具醉……笾豆既撤,百寮降止。工祝将胙,致嘏于皇帝。[32]
作者曲笔谈出了写稿布景:经“天历之变”重登皇位的文宗在垂危前自悔弑兄。至顺三年(1332)十月奉其遗诏,兄子被立为继嗣。宁宗履位之初便以积极汉化的文宗为楷则,在臣僚蜂拥下大祀南郊[33],足见郊祀的高高在上。此赋在卜筮吉日、斋戒、告配、车驾出宫、陈设、省牲器、习仪、奠玉币、进馔、望燎、礼成还驾等数十个模范上绝不惜惜翰墨,极尽颂好意思但却头绪井然。
(二)宣圣祭祀
释奠礼是宣圣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世祖曾于中统二年(1261)“命开平守臣释奠于宣圣庙”[34]。大德十年(1306)大都文宣王庙落成后始大行释奠礼[35]。元代还因袭“春秋两祭”传统[36],京师自至元十年(1273)起在每年春二月和秋八月上丁日举行祭孔,成宗即位后此制膨胀到各路府州县[37]。
吴师尹《释奠仪赋》对二丁释奠言之綦详。作者从前期的准备和在场的开展涉笔,对整套祭祀过程中的一系列中枢枢纽尤为体察入微,不唯针织地再现释奠礼节次第进行的经过,还侧证元代释奠礼乐虽维抓宋代既定口头,却非一成不变[38]。就如赋中说起的大成乐,作为最大的祭孔乐章组群“惟春秋二丁释奠则用”[39],然囿于条款在元初并未升迁,各方雅俗混合、因陋就简者不乏其例[40],迨至延祐五年(1318)前后,朝廷方矫国革俗,通令各路官学祀典竖立大成乐伴奏[41]。又如赋中说起的四配制本无惯例,春秋释奠以颜子、曾子、子想、孟子配享先圣的嬗变实自延祐三年(1316)始[42]。
另有一些非固定的殿谒或庙谒的节文在元赋中也可一窥端倪。周伯琦《拜孔林赋》序顶住作者延祐五年(1318)跟随巡历官员至曲阜阙里谒圣。文中详陈其制有主祭助祭省牲视涤、来宾按尊卑贵贱恭行三献礼、主东谈主酬答往复等模范[43]。陶安《孔庙赋》序则顶住至正五年(1345)借父母官接事机会,当涂县的孔庙庙庭年久失修、祏主序次唠叨的问题得到纾解。后文披述谈:“宜同削于舒雱,愧江都之醇正……豫焉而颜,洛焉而孟。间挺邵张,庸奴马郑。”[44]映现了主祀之外祔祭群体的延展,与仁宗皇庆二年(1313)宋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附祀于庙和文宗至顺元年(1330)汉儒董仲舒同受祭飨的史实符契[45]。
(三)岳镇海渎祭祀
岳镇海渎是蒙元最早主动经营的祭祀步履,代祀充任了其祭祀模式。从中统二年(1261)源流,于至元二十八年(1282)、大德二年(1298)分别为五岳、四海、四渎、五镇加封尊号[46]。“岁祀岳镇海渎之制”辞世祖践祚后被不遗余力地鞭策,四季祭祀时节对应了四方岳镇海渎[47]。杨维桢《禹穴赋》序侧记:“会稽山为南镇,见周《职方》,至至今祀典不废。”[48]足征南镇会稽山在其时殊蒙礼遇。而东岳泰山更因地舆上风素来是祭祀的瞎想局面,其五岳独尊的定位树大根深。如梁想立《岱宗赋》云:“据华夏而至尊,钟神秀于太古。擅万物顶住之雄,为帝王柴望之所。故耸然居五岳之雄长,巍然为众山之宗主也。”[49]泰山的主神自然也成就为备受发扬的祭祀对象。郝经《泰山赋》表述谈:
东谈主皇九头,俶载于祀……条而为三,别而为九,祀而为四。中维岱宗,独尊而雄……扶青帝之宫不雅,缔玄台之楼阁……既高而大,又神而仁。乃于岳麓,笃生圣东谈主……宜乎唐虞盛典,周汉极制。巍巍堂堂,殷秩缛事。[50]
岱顶青帝宫、岱麓青帝不雅崇奉的是泰山的化身——“魁岸神仁”的青帝,主司万物发生[51]。元代君主虽从未躬祀过泰山乃至经营过封禅这一绝代盛典,但自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加封下,泰山主神从宋代的“天都仁圣帝”晋升为“天都大生仁圣帝”[52],这是对其执掌“主生”职司的强兼并化生万物之功的细目,故而青帝名正言顺地在元代歆享大祭常祀。
(四)古帝王、四山五岳、忠臣烈士祭祀
元代相剿袭认尧、舜、禹等古帝王的正祀口头。其中大禹的专祠辞世祖至元元年(1264)于河中龙门创设[53],其余禹庙散布于元疆域中。杨维桢《禹穴赋》呈文了造访位处会稽山的禹庙始末:“问东巡之故陵兮,固已失其窆所。绕古屋之云气兮,瞻衮冕之穹窿。雷霆掣夫铁锁兮,梅之梁兮已龙……绵祀典之常尊兮,石岂泐乎一拳。”[54]所在地的大禹祠墓历经沧桑陵谷,其陵墓已杳无痕迹,而祠庙依旧有迹可循,朝拜仪礼也绵延赓续。
未列五岳四渎和五镇四海、但祀典可稽的四山五岳发扬在有元一代也有其阛阓。朱想本《武当山赋》序自述延祐四年(1317)重游武当山。其正文撮述如下:
于赫元后,同符兹辰。爰封香币,岁致明禋。开圣寿于无疆,与兹山而匹伦。播元风于广宇,漙嘉惠于生民……缭以崇墉,簇以画屏……表明福地,楼殿玲珑。宝奎文之绚烂,表元圣之新宫。[55]
武当山的主神真武大帝在宋元间从玄门神谱中寂然,已不止是星宿记号所表征的玄武原型[56]。成宗大德七年(1303)更史无先例地晋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天主”,从而赋予其处尊居显、护国佑民的天帝神格。在真武大帝的生辰,年度献享繁荣到无以复加,并从帝王专利下移为全民福利。在赋家笔下,坐落在玄门福地武当山上的真武大帝古刹高墙围绕、画屏回文,在皇帝旌表御书高悬的烘托中越发显得阵容恢宏。
为忠臣烈士设祭亦然元代的明文法例之一,前朝或当世国殇、孝子、烈士、节妇藉此被诞生为孝悌忠信的模范。比如闵忠阁本是唐代为告慰在远征辽东时罢休的将士所建,时易世变,阁变为寺[57]。世祖至元年间大都大闵忠寺犹在,殿宇楼不雅不废。杨维桢有《闵忠阁赋》为证:“若有众灵之护抓,而至今阅千祀而不堕也。”[58]他另于《曹娥碑》赋中凭吊殉葬投江的孝女曹娥,述及元嘉元年(151)曹娥被改葬独立碑修庙之典。时至元末,元帝国赐匾题额的力度有增无减,曹娥终在顺帝至元五年(1339)被敕封为慧感夫东谈主。身临曹娥祠宇,维桢见神像、墓志、碑碣都绝难一见在目,自谓“信赞叹其非誉”[59]。
(五)私祀和淫祀
在元代正祀通行之际,广阔私祀和淫祀尚有敷裕的生计空间,诸方或堂王冠冕地各利己政,或装束藏掩地暗箱操作。杨维桢撰《伏蛟台赋》评介江西一带许逊信仰的由来和流播,序云至正五年(1345),作者藏身伏蛟台遗迹感今想昔:晋东谈主许逊在旌阳令任上纳降孽龙、为民除害的佳话及至元季深得民气。后东谈主俶建铁柱宫、手植灵柏、筑台瘗券,构筑起西山一谈亮丽的文化景不雅。宋元肇兴的净明谈在元西山羽士刘玉重振之后趋于极盛,许逊遂被尊奉为旌阳一传[60]。其忠良窟宅、信徒从众不可胜纪。作者赋末惊叹:“非谈玄之玄,亦不及以膺五百之运,而应八百之功。是旌阳之谈至谈玄而益显,而谈玄之泽与旌阳而罔穷也欤。”[61]脱胎于儒家的许逊信仰至此已包蕴了玄门的内容。
陈樵《迎华楼赋》则论说了在浦阳开枝散叶的仙姑传闻,赋云:
敷佑下民,芳猷允迪。越厥帝姬,践脩旷迹。诞受瑶图,冥期罔慝……婘仙华之明秀兮,夫亦灵脩之所寓也……祠庙千秋,岁时奠瘗。祥庆是征,民无札疠。嘉荐明粢,芬芳式备。[62]
相传黄帝德重恩弘,沾溉烝民既久,其女帝姬也于仙华山得谈羽化,能够执掌瑶图决东谈主存一火,况兼因佑庇一方有功而长时流芳。山上的仙姑庙便瘗祭着帝姬,领受善男善女每岁献纳。
若是以上乡落、私东谈主主导所为的祭祀还仅处在灰色地带,那么底下的行径则明显踏入了淫祀的禁区。出于对僭越祀典、亵犊神灵、结合滋事隐患的防卫,元廷对于滥祀岳镇海渎曾三令五申加以禁抑,如“诏诸王、驸马毋擅祀岳镇海渎”[63]、告谕“民间一切赛祈并宜遏制”[64],但犯禁之风照旧余烬不熄。
赵俶《余姚海堤赋》挑剔了会稽曾面对过海患频仍的困扰,先贤为造福难民而修筑了海堤,但这项工程似乎还有好意思中不及之处,故云:
刑白牲与玄牲兮,爰告虔乎幽宫。曰皇天生此下民兮,神胡为乎肆其凶?使虐焰而弗戢兮,吾将上诉于帝而谴而躬。亶精诚之感通兮,仿佛受职而来享。夫礼融窜百怪之神奸兮,躨跜睢盱摄迹而牧踪。[65]
唯恐东谈主类力有不逮,庶民仍依赖神灵,为此开启了东谈主神交互的步履,临了海神感化显灵,水怪顶风招展。按祭拜东海理当是般阳府路莱州父母官本分之事[66],寰球私行事神致福本属悖逆,但苟利于民避凶趋吉,在作者看来都是本分守纪的。
元赋反馈的权利和信仰的博弈过甚原因
中国的信仰既是“以神东谈主走动、东谈主伦关系为基础,伴跟着家眷、伦理、国渡过甚权利关系而建构起来”的[67],元东谈主的祭祀信仰也就难以隐秘权利采集合诸种关系的渗入和纠葛。在权利、利益、文化死别的角力之下,元东谈主的祭祀立场与祭祀实践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
影视大全网在线云点播(一)高品级正祀取得的全面拥护
元赋对祭礼中至关急切的郊庙二祀无一例外地给以了正面揄扬。元代虽无太庙的专题赋,但在几许作品的残篇断简中仍然彰示了太庙祭祀的鲜明。如李洧孙《大都赋》云:“歌肃雍之章四,颂怡愉之载亿”[68],黄文仲《大都赋》云:“国之大鉴,惟天惟祖。圣皇奉之,是惕是惧。”[69]题中之义无非都是对帝王慎终追远、敬天法祖的延誉。若夫郊祀,傅若金《郊祀赋》云:“俨临坛而翼翼,躬服事以勉勉。凡百多士,既肃且和。”[70]渲染了一幅皇帝身膂力行、百官至心朝礼的画面,终以乱辞“群黎熙熙,安以老兮。崇德罔休,以永保兮”收束,重申郊祀是功在现代、利在千秋的盛世大业,辄知元赋家在这一立场上的刚毅抓守。
在元代与郊庙二祀差可鼎足三分的祭孔之礼,在元赋中弥远也以被捍卫的形象出现。吴师尹《释奠仪赋》号召:“宜海宇之崇祀,礼陆续于古今……独吾夫子之祀,合万国而同成,亘一千古而如一。”[71]言下之意,祭孔之礼应薪火相传、弥远不懈。行礼《释奠仪赋》中“宜释奠之报祀兮,亘长时而无遗”的抒发[72],也作如是解。葛元喆同题之作云:“明典则兮平常经,节吾乐兮放哇淫……春秋祀事,皇帝是崇……彼流俗音,毋渎我祀”[73],旨在令东谈主骚然生敬的释奠敌视隐讳下寄寓黜淫崇正、树俗立化的宅心。周伯琦《拜孔林赋》则侧重关注尊容高古的孔庙环境、触动东谈主心的祀孔典礼和孔子后东谈主的嘉言善行。
元赋家在高等别正祀的立场上险些同声一辞,不外也不是莫得特例,个别作者偶尔以兢兢业业的谲谏方式来借古讽今。杨维桢《泰畤赋》假托主客诘难:西都宾欲先声夺东谈主,标举汉武帝亲谒甘泉泰畤崇祀泰一,继以五帝、北斗星等群神附祭,于是郊天祀地文修礼备,保延国祚居功至伟;北京主东谈主则代言了作者的心声,纡徐委屈地指出郊祭泰畤不及为训:
余闻皇帝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泽。圜丘在国之阳,方泽在国之北……未闻祠贵神于乾位,夸景光之赫奕……此知恩图报之盛举,岂滛昏之得以比迹也。彼元鼎之好异,诡天使以见之。信亳东谈主之鬼谈,立泰祝之滛祠。[74]
稽考古制,皇帝当于国都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反不雅汉武帝却别开路子,于国都西朔方的泰畤祭泰一,不可不谓“滛昏”;而汉武帝复用亳东谈主谬忌奏议以太牢之礼祠泰一、高筑祭坛广开八面以启鬼艳羡来之谈,又不可不谓“滛祠”。全赋巧妙地落脚在对“方今圣皇帝将有事乎南郊,采礼于宗伯”的隐射上,以历史的前车之鉴教导为政者何谓“郊社之礼,禘尝之义”[75]。
(二)次品级正祀存有的一定争议
除上述三祀之外,等而下之的正祀类型,像岳镇海渎、四山五岳等就不再享有近乎兼并口径的评价。前文已述,封禅虽然口头上在元代未被践行,但世祖在登位诏书中就要求凡是“载在(中国)祀典者,所在讼事岁时致祭”[76],而山川祭祀生息出来的最恢弘仪节——封禅,至晚在西汉便以《史记·封禅书》为美丽参加了国度允准的祀典,这也就意味着封禅在元代也很难绝对退出历史舞台,从与封禅有不解之缘的泰山主神被世祖尊封为“天都大生仁圣帝”的事例中就可见一斑。是时的官民公论也有呼应,赵孟頫《己酉元日朝拜喜晴总管次前韵指教复和一首》云:“四海步骤封禅举,岱宗久已望东巡”[77],摅吐了他对封禅的翘首以盼之情。元全真羽士周德洽《重修东岳岱山庙碑》云:“唐宋以降,王而帝之,校于望秩,其礼尤尊奉。高太山则为帝正居,七十二君封禅之地。皇元改巡狩之礼,惟遣使代祀其下。”[78]在其想维中,代祀、望秩是和封禅全始全终的。
对此元赋中仍能时而听到不同声息,杨维桢《封禅赋》就对代有其礼、史不阙书的封禅大典不讳内心的质疑,其笔伐口诛谈:
噫吁嘻,封禅何始也。五三无其宪,其秦汉之侈心乎?六籍无其载,其纬书之詖淫乎……崇封降禅,其祀兮何志?泥金涂玉,其秘兮何辞?上不及以格皇穹,下不及以福蒸黎。[79]
作者先是对封禅一事推本溯源、去伪存真,接着比照两组东谈主物,前者包括勾通趋附的佞臣贼子、费财劳民的秦皇汉武、改是成非的汉光武帝、旧调重弹的唐玄宗;后者包括犯颜谏诤的骨鲠之臣、节用爱民的中文帝、从谏如流的梁武帝、引认为戒的唐太宗,以正反两面论列曲直,最终振领提纲地取销筑坛祭天、辟场祭地的虚妄迷信:
噫吁嘻,考封禅之不经兮,信非三代圣王之对越。孰能阐闲适之通议,灭纬书之曲说……夫郊上玄于圆丘,祀方仪于方泽。徧灵祇于四望,有山川与乔岳……兹祀典之所昭,焉皇皇其更索……七十二君之无稽,又焉用夫诞为?[80]
作者摆出“闲适”“不经”的估量准则:真实不移地见载于儒典、祀典中的祭祀,譬如冬至在圜丘祭天、夏至在方泽祭地、向四方遥祭四山五岳之举归于闲适;而在儒典、祀典中没根没据的祭祀则归于不经,譬如三王五帝、七十二君相继封禅之事。殊途同归的有梁想立《岱宗赋》,赋文不谅解面地裂缝谈:
夫何封禅之书仪不见于唐虞之时,而柴望之礼纪载于典谟之册。知巡狩为圣代之盛典,封禅徒乖谬而有害……方今圣皇御世,德迈唐虞。望秩之礼远追乎尧舜,时巡之迹行汲乎徐方。[81]
作者引经据典,建议在面对丰富的祭祀文化遗产时,宜有所采纳、断长续短,比如唐尧虞舜望祭山川、巡狩四方的仪轨理当存留;相背,秦皇汉武封禅致祭、刻石纪功的成规应该辍罢。
(三)私祀和淫祀潜在的逗留可能
在品级序列中位列结尾的正祀尚且在元东谈主口中毁誉不一,元东谈主对私祀和淫祀的立场就更见仁见智了。不妨先一睹对正宗限制之外的祭祀都抱着从严治之立场的代表。朱德润写于顺帝年间的《幽怀赋》反想谈:
揽太古之象教兮,都俗例而俗淳……物情胶而倘论废兮,异端行而政教亏。礼度疏兮豪滑僣,兼并盛兮良民饥。饥寒迫兮廉耻丧,苞苴行兮仕禄卑。淫祀盛兮方正塞,游食多兮末技施。我想古东谈主兮邈其远,而不雅所行兮或放或抓。[82]
独一不符儒家政教的言论和信仰,作者都以异端详之。顺帝在位期间,国势颓危,世风日下,而左谈淫祀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局也不得不例行公务而诏令“禁淫祠”[83],盖因“作恶多出来”的祭祀不止会“理解着国度的权利”[84]。闻见谈丧文弊、礼崩乐坏,内心不安的作者愈发感想上古教学和俗例的淳厚齐整。
然而此种非黑即白的逻辑并不适用于系数案例。更多时间,在元东谈主日常生活中演出急切扮装的私祀、淫祀,虽有时无法赢得官方的露面扶抓,却能获取诸多赋家的个东谈主持解。如刘壎《汉高帝庙赋》描绘了位于故居南丰西部的刘邦庙,赋序载录谈:
丰西山水隈曲处多汉帝庙,庙像多高古,里俗岁时致祭乞灵认为常……自后庙祀相望,无亦仁义公恕四百年默有以长远东谈主心者,故世祀而弗忍忘与……盛德必百世祀固宜……其遂栖神深山之孤庙,受野老只鸡豚蹏之祭邪?[85]
考正祀典,刘邦在元代近百年中莫得被列入其中,陋淫其庙当是淫祀无疑。更何况此“丰”(今江西南丰县)非刘邦故里之“丰”(今江苏丰县),土产货东谈主究竟是误认两地为一地,抑或是挑升一误再误、附会穿凿就不知所以了。赋序还显现在南丰有多处汉帝庙充斥乡间,伧夫俗吏自觉禳祷已成常俗积习。还有如熊一又来《天宝洞资质》所言:“叶禅今洞帝小祠,则曹庐二仙,俗谓曹以医行,盖代有异东谈主,擅此地灵,不消深诘其姓名也”[86]成都 男同,凡此看似身分不解的乡土祭祀,在元赋中也层见错出。
(四)祭祀不雅念流动、调节的分析
多样式样的祭祀在元代受到了区别对待,而祭祀品级的上下与被领受力度的强弱高度对应。举例非其余诸祀所能比隆的郊庙祭祀,其主祭权寝兵话权向来被元代皇室所把持,史家称:“其郊庙之仪,礼官所考日益详慎,而旧礼初未始废,岂亦所谓不忘其初者欤。”[87]元代君臣对华夏郊庙旧礼的疼爱,大略遭到其国君一度“难于亲其事”表象的瞒哄,但在元代国君广阔不亲自参与各项祭祀的语境中,郊庙祭祀能被国君高频次地亲享,已实属难能宝贵。具体来说,对于太庙,史载:“武宗亲享于庙者三,英宗亲享五……文宗以后,乃复亲享”[88];对于南北郊,史载:“自世祖混一天下,至文宗凡七世,而南郊亲祀之礼始克举焉,盖器物仪注至是益加详慎矣”[89],元虽无北郊之名,但实有大臣数议分立北郊的尽力[90]。元廷对郊庙祭祀的介意其事,强硬拦阻各阶级的挑战。是以即使是来自南地的汉东谈主,也整都齐整地自觉秉抓衷心正意的立场,如李洧孙、黄文仲《大都赋》对太庙的矜恤陈赞,以及傅若金《郊祀赋》对南郊的一味礼赞。
复如殊为荣崇的宣圣祭祀,元室最高层也紧紧掌控着对它的执事和处治。忽必烈在继位前就曾于开平亲自介入释奠礼[91]。世祖肇基不久,于中统二年(1261)“诏宣圣庙及所在书院有司,岁时致祭,初一释奠”[92]。余阙不由心生敬意谈:“皇元之兴,诸事未遑,即定著孔子庙祀之礼。”[93]收货于在上者的膨胀和奖挹,释奠仪在元初就“著于令典”[94],又缓缓造成了两都、曲阜诸路府州县邑自上而下、由近至远地恪遵祭祷的体制[95],此中曲阜的阙里孔庙,完成了从私家祠庙到场所文庙再到天下孔庙基型的腐化[96],号称场所保抓与中央一致的见效典范。周伯琦参拜阙里孔庙后作《拜孔林赋》,于赋尾卒章明志谈:“匪遭圣代之一统,焉能臻鲁邦之全壤。匪侍大东谈主之飘舞,焉能获拜孔林之神像。”[97]孔子的遗凮余泽之是以经年累稔自然离不开自后东谈主的尽心戮力,但更离不开元代各级政府的顺水推舟。何以对威信素著的孔子如斯敬畏有加,元东谈主曹元用一语破的:“孔子之教,非帝王之政不可及远;帝王之政,非孔子之教不可善俗。”[98]元廷需借助儒学笼络东谈主心、加强皇权;而儒学则需倚恃元廷黾勉存续、踵事增华,二者互成心用价值。而与儒学互为内外的正是祭孔仪典,正如元儒虞集所申述谈:“我国度郡县无大小,皆得建学,尤以庙为重焉。是以有司修祀典勿敢缺。”[99]无怪乎元代透露一批同题《释奠仪赋》,使后世从文体中亦可得知“元代释奠大典的场面至少比中国唐宋夙昔同类礼典显得明晰而且纯真”[100]。
郊庙、宣圣除外的其它正祀,其泰斗性、严肃性相较就要稍逊一筹。比喻说岳镇海渎、四山五岳之祀,元代君主虽也不忘依期遣官致祭和范例各地常祀[101],但毕竟他们未曾亲临现场,故实验实践者一贯是奉召的朝臣和罢职的场所有司。再如,终元之世都无君主亲赴泰山登封,就更无从催生出令前朝君主恭恭敬敬的封禅庆典了。王朝最高管辖者的鲜为人知,不免使得这些祭祀的高明性或管理力都大打扣头,因此也为杨维桢、梁想立等赋客直抒己见识征引“闲适”“典谟之册”为依据伸开诟病留有了余步。
一言蔽之,越是符合且征服皇元一统与东谈主心归向之政教需要的正祀,其在管控上出现间或松动的迹象就越小,收到的抗议呼声的几率和强度也就越低;反之亦然。寰球祭祀不雅念的扭捏幅度和国度的主宰、指令密不可分。权利对祭祀立场的弹性制约,也不错讲授为何元代不乏论者抓有与官方反差显著的见解。正是关连元赋中大有可不雅的场所文化、系族血统因素,部分对消了官方权利的渗入,赋家笔下的私祀、淫祀才能白衣苍狗,俨然成为了大行其谈的正祀。如林亨在其《螺江气象赋》中样貌的枫亭民间信仰全景:
其佛土之盛,则神钟跃于天王之旧趾……其庙貌之盛,则大帝之居,真圣之宇,事之者斋戒而严恭。镇祠至于皇朝之九域,威惠自故家而祠临漳,王爵之褒,上彻乎天聪。萧、吴、张、赵之祀,书勋于封爵之典……庙萃亨而日新,号振奋而日加,实奋迹湄洲之故宫。[102]
只见远在海隅的枫亭境内,天王院古刹与各路祠庙所设玄门神明相映生辉:有从泰山走入下层的各处规模不等、形制互异的东岳大帝庙,组成了朝堂与场所信仰共奉并行的局面;有初创于枫亭故里陈庐园、后又移建于漳浦的威惠灵著王陈元光庙。香火最盛者当推从其湄洲祖庭拓殖而来的天妃庙。按天妃本不在祀典之列,但被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褒封为“护国明著天妃”后倏地升格,仁宗皇庆以降,“岁遣使齎香遍祭”[103],至惠宗朝地位累次递升,实验高居岳镇海渎之上[104]。其陪祀的一众私祀俗神如萧公圣者、萧宫冲应庙、玄坛元戎赵公明、法主仙妃吴四娘、司马圣王张巡等也被当地沿途供奉。作者不厌其烦地展示私祀与正祀各得其所的和谐盛况,字里行间事实上充溢的是对故乡山川毓秀、地灵东谈主杰的炫耀:
盖其风土之所出,东谈主物之所合,水陆之所备,舟车之所会,既日盛于一日……兹太平之乐园,宜乎出官职以穹窿。闻之曰:山川之气孕富于其物者,亦必储秀于其东谈主;寰宇之意固翕于其初者,盖亦欲张于其终。[105]
枫亭这片太平乐园是元代祭祀在宫廷自上而下的截止技艺与场所从下到上的应酬策略调适后的共存范本。各色名样的宗教祭礼杂处纷呈却善罢松手,东谈主们各取所需禳灾道贺,以至填补官方权利缺席的空闲而越分逾矩地祭祀,实则这自己就是枫亭风土情面的真确写真,在作者带着家乡情结的目光中也就变得无可厚非。
刘壎在《汉高帝庙赋》中也未给不具正祀资历的南丰刘邦庙贴上妖庙淫祠的标签,反而在他目击其坍圮隳坏的境遇后,顿生今昔之感:
长陵无树,烟雨萧萧。彼寒食松楸之馁,竟无东谈主兮为浇。则廼栖神古庙,慰我黎兆,乘彼白云,去来缥缈。盖星弁牢落,而受农夫蚕妇之拜奠;象貌苦楚,而飨斗酒豚蹏之祭醮……荒祠野祭,正以著东谈主心之腾欢,而仁深泽厚,乃于是乎可不雅。[106]
本当生荣一火哀的汉高祖刘邦在元世唯能受用村妇野老的绵薄祭品。关键所在,缘于其在元代穷乏正规的祭祀渠谈和坚强的支抓权利,因而在资源的分拨上也与正祀收支悬殊。作者不禁遥想年湮代远而祀礼废弛的长陵,此后再把想绪拉回到目下遗残不胜的行祠,感概刘邦的在天之灵多年后还是还在庇荫贶佑一方水土和刘姓系族。值得一提的是,乡民克服物资难过虔心奉祀刘邦固有场所信仰的文化因素,但也关系到亲缘乡情的凝合维系,因为和刘壎通常,作为刘氏后裔的村生泊长的南丰东谈主,这份血浓于水的深仁厚泽自然地使他们对刘邦感德图报。
前东谈主已寄望到祭祀不雅念会带有地域颜色的烙迹。汉东谈主王充《论衡·书虚》云:“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庙”[107],《后汉书·第五伦传》云:“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108],均细心到吴越故乡俗多淫祀。《隋书·地舆志》云:“其俗信鬼神,好淫祀”[109],则留意到江南岭北十八郡习好鬼巫。今东谈主谭其骧概述比拟各代风尚风尚的地区差异,归结到宋代文化极其发达的两浙、江南东、江南西、福建四路偏巧最为信鬼尚祀、崇佛重谈。由于《元史·地舆志》不载风尚,且《元一统志》今百不存一,谭氏对元代关连势况滴水不漏[110]。然而民俗传承有其惯性,单单是散见于《元史》《元典章》等史册的多处禁令就可告诉咱们,在宋一火元兴后,前述各地的俗祀仍旧靡然成风。无独到偶,支抓私祀、淫祀的元赋作品或作者无一不与这些地域漫步息息关连,如列举有西山(诸暨东谈主杨维桢《伏蛟台赋》、豫章东谈主熊一又来《天宝洞资质》)、浦阳(东阳东谈主陈樵《迎华楼赋》)、余姚(会稽东谈主赵俶《余姚海堤赋》)、南丰(南丰东谈主刘壎《汉高帝庙赋》)、枫亭(仙游东谈主林亨《螺江气象赋》)这五地之多。换言之,地域文化的积淀是考量元东谈主祭祀遴荐神情中不可轻忽的一环。
综上所言,事关终极信仰的元代祭祀在战略层面,其属性、品级的判别遐想是不可卓越的;但在运作层面,这一体系却并不都备和僵化,权利中心与旯旮、以及旯旮之间经由权利、利益、文化的破损和均衡,带动了正祀与淫祀抓续居于一种互助或竞争的张力之中[111],以致塑造出元东谈主多元、流动的祭祀立场与实践。
结 语
元代的祭祀文化蔚为盛不雅,在儒家文化的油腻底色下,其糅合了蒙古民族特色,还交汇着期间、场所元素,诸如藏传释教的影响、宣圣配享制的迁变、净明谈的传播。正是藉由赋这一载体,本朝祭礼的细节信息和运作时空得以进一步传递和归附。同期,这些赋作还折射出官方意志形态之外个体心态的驳杂和波动。元赋的阅读教授表明,不同祭祀的属性在适洽前提下,会跟着元东谈主祭祀立场的流动和调节出入正祀与淫祀中间(又偏向从淫祀转动为正祀)。元廷对于正祀、淫祀壁垒分明的区分并非朝野共鸣,纵令不可含糊元赋中存在赞誉正祀和非议私祀、淫祀的这种典型疑望姿态和划界意志,但即即是给与进祀典的正祀,赋家也未始不敢置喙,特殊是对不见经传、不近情面的祭祀步履他们颇不认为然。另一方面,在祀典中未获一隅之地的祭祀,赋家却常常不会全盘含糊,尤其是在精神实质和根底利益上适合儒家教义、地域认可、系族厚谊的祭祀步履常能博得他们的轸恤与正名。溢出传统和官府对祭祀性质、头绪、类型预设的规模形式背后,是元东谈主多元信仰世界中权利和信仰的角力互动。是故元赋对元代祭祀典制文化的叙述之于识史具有拨乱反正之用,而元代祭祀文化也庸俗征战了元赋的题材,充分展现了赋体文体讽谕与颂好意思的双重功能。
(本文系国度社会科学基金要紧项目“辞赋艺术文件整理与探究”的阶段性效果,项目号:17ZDA249)
(原刊于《江海学刊》,2020年第三期)
注释:
[1]《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79页。
[2] 沟口雄三等编:《中国想想文化事典》,东京大学出书会2001年版,第274页。
[3]《太常集礼》《经世大典·礼典篇》《实录》《六条政类》等载籍今已一火多存寡。
[4] 樱井智好意思:《元代的岳渎祭祀——以济渎庙为中心》,见李步骤主编:《元史论丛》第14辑,天津古籍出书社2014年版,第312-319页。
[5] 小岛毅:《中国晚世における礼の言說》,东京大学出书会1996年版,第108页。
[6]《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79-1780页。
[7] 李新宇:《论元赋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8] 许结:《元赋立场论》,《文体遗产》1993年第1期。
[9]《元史》卷一六〇《徐世隆传》,第3769页。
[10] 周南瑞:《天下同文集》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三六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37a-638d页。
[11]《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5页。
[12] 周良霄、顾菊英:《元史》,上海东谈主民出书社2003年版,第267页。
[13] 郑玄注:《周礼注疏》卷一九,见阮元校订:《十三经注疏》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68页。
[14]《隋书》卷六《礼节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7页。
[15] 朱溢:《事邦国之神祗:唐至北宋吉礼变迁探究》,上海古籍出书社2014年版,第42-43页。
[16] 陈戍国:《中国礼法史·元明清卷》,湖南熟谙出书社2002年版,第40页。
[17] 见《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80页。还有其它分类方式,如姚燧《江州庐山太平兴国宫改为九天采访应元保运妙化助顺真君殿碑》兼采史家、礼家角度将祭祀规划进天使、地祇、东谈主鬼三类。见陈戍国:《中国礼法史·元明清卷》,第39-40页。致使有从祭祀对象着眼分类达九种的意见。见卫三畏著,陈俱译:《中国总论》,上海古籍出书社2014年版,第719页。
[18]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4-161页。
[19]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五《曲礼下》,艺文印书馆影印《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1989年版,第97页下。
[20] 皮庆生:《宋东谈主的正祀、淫祀不雅》,《东岳论丛》2005年第4期。
[21] 陈澔注:《礼记集说》卷一《曲礼下》,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24页。
[22] 如文宗朝太常博士王瓒建言:“按《礼经》,以劳定国,以死勤事,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其非祀典之神,今后不许加封。”见《元史》卷三六《文宗本纪五》,第804页。又如仁宗皇庆二年的官方告示措辞谈:“岳镇名山,国度致祭,况泰山乃五岳之尊。今此下民不知典礼……不唯亵渎神灵,诚恐别闯祸端。”见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五七《禁投醮舍身烧死赛愿》,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49页。
[23]《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第1831页。
[24] 黄溍:《霁峰李先生墓志铭》,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三〇册,江苏古籍出书社1999年版,第284页。
[25] 从赋序中“上于翰林国史”句可推测赋作于武宗年间。另赋中“如帝亲举”句可证此时武宗尚未亲享,参《元史·武宗本纪》载武宗至大二年春正月初次“恭谢太庙”,可知赋作为于此年前。
[26] 刘晓:《元代太庙轨制三题》,见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域民族探究》第7辑,中央民族大学出书社2013年版,第53页。
[27]于敏中等编纂:《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六《形势》,北京古籍出书社2001年版,第89页。
[28]《天下同文集》卷一六,第637b-640b页。
[29]《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第1842-1843页。
[30]《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第1832页。
[31]《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79页。
[32] 傅若金:《傅若金集·傅与砺文集》卷一,吉林文史出书社2010年版,第229页。
[33]《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893-1899页。
[34]《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901页。
[35]《元史》卷二一《成宗本纪》,第471页。
[36]《礼记注疏》卷20《文王世子》,第394下-395页上。
[37]《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892、1901页。
[38] 阮元编:《青云梯》卷中,江苏古籍出书社1988年版,第100-101页。
[39] 张铉编:《至正金陵新志2》卷9《学校志》,见李勇先等点校:《宋元保养场所志丛刊乙编5》,四川大学出书社2009年版,第1200页。
[40] 申万里:《熟谙·士东谈主·社会:元史新探》,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10页。
[41]《元典章·新集·礼部·孔教》,第2136-2137页。
[42]《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892页。
[43] 韩格平主编:《全元赋校注》卷七,吉林文史出书社2016年版,第79-80页。
[44]《全元赋校注》卷九,第25页。
[45]《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892-1893页。
[46]《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900-1901页。
[47]《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902页。
[48] 杨维桢:《丽则遗音》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二二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3页上。
[49]《青云梯》卷下,第147页。
[50] 郝经撰,秦雪盘点校:《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一,山西东谈主民出书社2006年版,第9-10页。
[51] 葛洪著,高承埏校:《枕中书》,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页。
[52]《元典章》卷三《崇祭祀一》,第108页。
[53]《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903页。
[54]《丽则遗音》卷二,第153页上-153页下。
[55] 朱想本:《贞一斋诗文稿》,江苏古籍出书社1988年版,第4-7页。
[56] 曾召南:《宋元明皇室崇信真武缘故刍议》,《宗教学探究》1996年第2期。
[57] 释觉岸《稽古略》卷三,见吴廷燮等篡:《北京市志稿8》引,北京燕山出书社1998年版,第2页。
[58] 杨维桢:《铁崖赋稿》卷上,《续四库全书·集部》第一三二五册,上海古籍出书社1995年版,第407页下。
[59]《丽则遗音》卷二,第159页上。
[60] 郭武:《对于许逊信仰的几个问题》,《宗教学探究》2000年第4期。
[61]《铁崖赋稿》卷上,第392页下。
[62] 陈樵:《鹿皮子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63]《元史》卷一九《成宗本纪二》,第417页。
[64]《元典章》卷五七《禁投醮舍身烧死赛愿》,第1949页。
[65] 叶翼辑:《余姚海堤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八九册,都鲁书社1997年版,第636-637页。
[66]《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900页。
[67] 李向平:《信仰是一种权利关系的建构——以中国社会的“信仰关系”为中心》,《宗教学探究》2013年第1辑。
[68]《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六《形势》,第89页。
[69]《天下同文集》卷一六,第638d-640b页。
[70]《傅若金集·傅与砺文集》卷一,第229页。
[71]《青云梯》卷中,第100-102页。
[72]《青云梯》卷中,第103页。
[73]《青云梯》卷中,第99-100页。
[74]《丽则遗音》卷二,第156页下。
[75]《丽则遗音》卷二,第157页上。
[76]《元典章》卷三《崇祭祀一》,第108页。
[77] 赵孟頫撰,任谈斌校点:《赵孟頫集》卷五,浙江古籍出书社1986年版,第92页。
[78] 陈垣编纂:《谈家金石略》,文物出书社1988年版,第807页。
[79]《铁崖赋稿》卷上,第402页下。
[80]《铁崖赋稿》卷上,第403页上。
[81]《青云梯》卷下,第148页。
[82] 朱德润:《存复斋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73年版,第72-73页。
[83]《元史》卷四一《顺帝本纪四》,第871页。
[84] 葛兆光:《屈服史过甚他:六朝隋唐玄门的想想史探究》,生活·念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2页。
[85]《全元文》第一〇册,第185页。
[86] 熊明来:《豫章熊明来家集》,见解缙等纂:《永乐大典》卷一三〇七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31页。
[87]《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79页。
[88]《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79-1780页。
[89]《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92页。
[90]《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第1782、1784-1785页。
[91] 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内翰王文康公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8页。
[92]《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901页。
[93] 余阙:《汉阳府大成乐记》,见《全元文》第四九册,第150页。
[94] 赵承禧:《大乐礼器碑》,见杨世沅:《句容金石记》卷六,北京藏书楼出书社2003年影印版。
[95]《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899、1901页。
[96] 黄进兴:《权利与信仰:孔庙祭祀轨制的造成》,见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利、信仰与方正性》,陕西师范大学出书社2017年版,第242页。
[97]《全元赋校注》卷七,第80页。
[98] 元文宗天历二年《遣官祭阙里庙碑》,见孔贞丛纂修:《阙里志》卷一〇,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第40页b。
[99] 虞集:《舒城县学明伦堂记》,见虞集:《虞集全集》上,天津古籍出书社2007年版,第650页。
[100] 陈戍国:《中国礼法史·元明清卷》,第49页。
[101] 刘兴顺:《泰山国度祭祀史》,山东东谈主民出书社2017年版,第274-275页。
[102] 周瑛、黄仲昭著,蔡金耀点校:《重刊兴化府志》卷三二《礼纪十八》,福建东谈主民出书社2007年版,第842页。
[103]《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第1904页。
[104] 陈高华:《元代的天妃发扬》,见邱树森主编:《元史论丛》第7辑,江苏熟谙出书社1999年版,第141页。
[105]《重刊兴化府志》卷三二《礼纪十八》,第842页。
[106]《全元文》第一〇册,第186-187页。
[107] 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四《书虚》,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0-181页。
[108]《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第1397页。
[109]《隋书》卷三一《地舆志下》,第886页。
[110]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期间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111] 强颐养合的一片不雅点见Maurice Freedman, “O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in Arthur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19-41.强调根除的一片不雅点见王斯福:《学宫与城隍》,载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99-730页。